龙桥文化

  泸县位于长江上游北岸,长江与沱江交汇之处,地处川南浅丘陵地带,山清水秀,历史悠久,自汉武帝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建犍为郡,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。在这数千年历史长河中,泸县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,如龙脑桥、宋墓石刻、雨坛彩龙等八大国宝。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100个“千年古县”之一,同年被国务院评为“中国龙舞之乡”;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龙文化之乡”,从此泸县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龙城”。

       泸县县域內河网密布,九曲河、濑溪河、龙溪河、马溪河等大小溪流100余条。和其他大江大河一样,桥梁是必不可少的。不同的是,这里的桥梁桥墩大多雕有龙、狮、象、麒麟等瑞兽造型,人们都称其为“龙桥”。泸县龙桥的建造始于宋代,盛于明清,据民国27年刊讫的《泸县志》记载,当时泸县境内曾有龙桥近300座,现仍有190多座保存完好,各具特色、无一雷同。《麟会桥碑记》记载:“夫麟会两乡之界,三代以前至大清而后,上下河溪,皆有桥也,而独于天下……”泸县龙桥,目前已知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(公元1064-1067年),以后明、清各代均有新建、改建或维修。

       位于泸县城北九曲河、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龙脑桥,无论从建造年代、规模大小,还是雕刻艺术水平来说,都是泸县所有龙桥中当之无愧的“桥魁”。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龙脑桥:气势磅礴、雄伟壮观、深厚刚毅、比例匀称、工细规整、造型别致、逼真生动,国内罕见!

1.jpg

       龙脑桥位于泸县县城福集北郊九曲河上,为泸州至隆昌的古驿道所经之地。1996年国务院公布龙脑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。此地因河中有一天然石似龙而名龙脑石,后建龙脑寺,建桥雕龙名龙脑桥。桥建造于明代洪武年间,“张诸公动念修造”。乾隆四十三年“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加以保护”。现桥长54米、宽1.9米、高5.3米、12墩13孔,形制属于石板梁桥,桥墩之上十三道石梁,每道石梁由两块拼合而成,每块石梁长约3.6米、宽约1米、厚约60厘米,重约6.8吨。

       龙脑桥最为突出之点要算它桥上的雕刻了。中间八桥墩从北到南雕刻四种灵兽:青狮、四条龙、白象和麒麟,这些龙兽雕刻的特点在于它们的比例特别夸大,形象生动,龙头兽头迎着水流的方向雄踞桥墩之上。那四个高大龙头好似带着狮、象、麒麟迎面游来,倒映水中,极为壮观。每一个龙兽的雕刻都各具特点。狮头张口含笑,脚踏绣球;大象长鼻弯曲,饮水河中;麒麟口含绶带,上下大牙相咬,凶猛威武。最为突出的是那四条龙的头部形象,它们高岀群兽之中,脚踏祥云欲飞欲动,龙身的鳞甲、嘴下的胡须、眼、口、角、耳等雕刻得十分精致而有力。中间一个龙头的顶部,刻了一个王字,似乎是为首者,它的口中含了个大圆石球,可滚动而不可出;“王”龙头部重量达7.5吨,龙雕所在的整体雕刻超过14吨,龙嘴中的宝珠重达50千克。如此巨大比例形象的龙、兽群雕,如此精美的桥梁石刻艺术,在全国古桥中,确属罕见。

       六百多年来的人行车马通过,桥面并无多少磨损,桥墩基础也无下沉情况,特别是保存如此完好,更是难得。除了本身设计施工的精心,听管理所同志介绍得知,这也归功于当地人的爱护,没有人愿意损害这一宝物。

       泸县龙桥,昭示了地方龙文化的勃勃生机,展现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之智慧、力量和梦想。今日之泸县,百万儿女秉承着龙的精神:兼容并蓄、开拓奋进、追求超越、构建和谐,正意气风发的建设着自己的家园。我们把泸县龙桥呈现给大家,期望海内外有识之士和所有“龙的子孙”来到泸县,徜徉龙的世界,遨游龙的海洋,感悟龙的神韵,传承龙的精神。

Copyright © 龙桥文化生态园 蜀ICP备2021032821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