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县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、人杰地灵,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100个“千年古县”之一。2008年11月,国家文化部命名泸县为“中国龙文化之乡”。“龙吟水岸广场”是龙桥文化生态园的龙文化石刻艺术广场,它从龙的起源、龙图腾、中华龙脉的演变发展等各方面诠释了中华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弘扬了龙的精神和文化,为子孙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。
中华龙图腾柱:“龙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,也是吉祥和民族精神的象征,后与以“凤”为图腾的商民族融合,“龙”“凤”图腾并立,信奉龙图腾的“诸夏”文化就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的本位文化。是泸县“龙城”的地域标志。
四海龙王:“四海龙王”的四个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,南海龙敖钦,西海龙王敖闰,北海龙王敖顺。古时候的人们靠天吃天、靠水吃水,对气象知识不了解,龙掌管八方风雨,所以百姓就只有祈求龙王能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了。四海龙王所站的方位,也和地图上东西南北的方向相对应!
中华龙脉:广场上一共有九幅地雕,分别雕刻了从远古到清朝的龙图腾形象,描绘了中华龙脉的演变和传承:
1.远古龙:
身体卷曲,龙鳞片像蛇鳞,呈菱形,像蛇里面蝮蛇的鳞片。更像龙在胚胎时期的样子。
2.战国龙:
龙鳞大多为片状,像水滴形状 ,有蛇形,但四肢难以辨认,有的甚至没有,鼻子呈如意状。
3.秦汉龙:
杏仁眼型,身体呈S形,龙头像牛首/马首,额头凸出一尖角,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,上唇上卷,像鱼嘴。
4.南北朝龙:
头有鹿角,关节处有弯钩形腿毛,口微张,四腿粗短,呈爬行状。
5.唐朝龙:
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,其间国力强盛,经济繁荣,文化发达。唐代龙的造型较南北朝更加成熟、完善。龙身似一条粗大的长蛇,身体两侧刻有两条线,四腿四爪、爪子臃肿有力,龙身上开始出现似鳞纹样的纹饰及斜方格纹,纹饰从颈部直至尾部;尾为秃尾,没有什么装饰。这时期龙的头形长,张嘴吐舌,嘴极大,张开后嘴角超过眼角,龙嘴之大,是以前年代从来没有过的。龙腿的小腿部分在关节处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。
6.宋朝龙:
宋朝龙在唐朝龙的影响下,更趋向于兽形而没有强调它神的一面。它的身形短小显得雄壮有力,看上去非常活跃。这也体现宋代经济发达的情况,我们从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市井生活,看到那时候的经济状况,能看到人们的生活都是蒸蒸日上的。所谓的兽形是以身形而论的,龙的身子一拉长,它能够上天入地的那种神的感觉就又重新出现了。
7.元龙:
形象比较立体,不像明朝的有力,也不像清朝的肥硕。它盘旋曲折,上下翻腾,气势磅礴,很凶猛。元龙仍保留了宋朝龙的一些特征。这可能跟它的统治者忽必烈有关,因为蒙古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,比较的豪放。宋朝的龙一般来说身体比较强壮、脖子比较粗,但到了元朝以后,龙的脖子逐渐变细,尤其是到了元朝的晚期更加明显。
8.明龙:
改变了元朝龙那种身细头小的幼龙形态,是比较年轻的龙形象,它的身体高大,威风凛凛。龙首比元朝的大,下颚较长,鼻的两侧有对称的卷曲长须。
9.清龙:
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,可称为苍龙。它的头发多而蓬乱,飘向脑后,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;它的双角粗壮,一对眼睛向外高凸,眉毛呈锯齿状,两条龙须下垂,看上去它的刻工细腻入微,但缺乏神韵和气势。
九龙浴太子:“九龙浴太子”,这个雕塑中间的小孩是古印度净饭王的长子,所以称为太子。据说这位太子出生非常神奇,他从母亲腋下出生,一生下来就能说话会走路,脚下步步生莲,每走一步,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,当他往东南西北方向各走了七步后,就像这样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说:“天上天下,唯吾独尊”,这时候花园里忽然出现了两方池水,天空中飞来九条巨龙,吐出香水,为其沐浴净身。
这个太子长大成人之后,没有继承其父亲净饭王王位而是出家修行多年,最终悟道成佛,他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前身,乔达摩悉达多。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,泸县的玉蟾山上有一龛明代的摩崖石刻,名为九龙浴太子图,也是根据这个传说雕刻而成的。
Copyright © 龙桥文化生态园 蜀ICP备2021032821号-3